前后千年流亡改姓——于
投稿:烟花2019 来源:未知 2019-06-27 10:23
导语周武王姬发攻破商朝的国都之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被封在邗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邗部镇),称邗叔。后来,邢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邗;有的则去邑旁姓于,这一宗支发展成了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起源: 1、源自姫姓: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周武王姬发攻破商朝的国都之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被封在邗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邗部镇),称邗叔。后来,邢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邗;有的则去邑旁姓于,这一宗支发展成了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起源:

起源:
1、源自姫姓: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广韵》记载,周武王姬发攻破商朝的国都之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被封在邗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邗部镇),称邗叔。后来,邢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邗;有的则去邑旁姓于,这一宗支发展成了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源自子姓:
商朝时,盂器皿是当时生活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物品,河南睢县一带生活着一支擅长制造盂器皿的部落,称盂部落,也称于方。至商朝后期,商朝消灭了于方,商王武丁(子姓)之子被封为于侯,于国自此成立。后于国迁移至今河南沁阳北部一带。周初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3、其他:
(1)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唐贞观年间,国家曾定下皇族七姓,而淳于氏就是其中之一。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
(2)汉代东海于公裔孙在南北朝时随拓拔陵迁山西代县,使用鲜卑族万忸于氏,后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姓氏汉化改革,恢复为于氏。
(3)明时赐蒙古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
(4)唐代高僧鉴真,俗淳于氏,为避唐宪宗李淳名讳,淳于氏易为于氏。
(5)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人改成了于姓。
(6)当代经济学家于光远,本郁氏,在参加革命初期的1937年,为了避祸,先后3次改姓氏,最后改为于氏。
名人举例:
于公,西汉东海郯城(今山东郊城北)人,以善于决狱而闻名,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更是千古美谈。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邮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刺兵通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于慎行(1545-1607),字可远,更字无垢。明山东东阿人。隆庆进土。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因効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人阳,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晚年自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
(责任编辑:广州有缘)
精彩推荐
热门
推荐
经典
百家姓之祝姓
百家姓之丁姓
百家姓之吉姓
百家姓之邵姓
百家姓之童姓
百家姓之冷姓
百家姓之山姓
百家姓之况姓
百家姓之扈姓
百家姓之卜姓
百家姓之韶姓
百家姓之濮阳姓
百家姓之盖姓
百家姓之郑姓
百家姓之贝姓
百家姓之宋姓
百家姓之都姓
百家姓之强姓
百家姓之续姓
百家姓之晏姓
百家姓之孙姓
百家姓之扶姓
百家姓之桓姓
百家姓之龚姓
百家姓之阚姓
百家姓之聂姓
以国名为姓——黄
百家姓之尉迟姓
百家姓之叶姓
百家姓之蔡姓
以封地名为姓——方
百家姓之巢姓
百家姓之隆姓
以五行为姓——金
百家姓之佘姓
以国名为姓——江
百家姓之熊姓
百家姓之韦姓
百家姓之逯姓
百家姓之沙姓
百家姓之董姓
百家姓之东郭姓
百家姓之鲜于姓
百家姓之仇姓
百家姓之邵姓
以国命名的姓——吴
百家姓之韦姓
百家姓之权姓
百家姓之尉迟姓
以国号为姓——苏
百家姓之都姓
百家姓之阳姓
百家姓之羊舌姓
百家姓之应姓
百家姓之魏姓
百家姓之彭姓
历时近三个世纪的移民改姓壮举—
百家姓之熊姓
百家姓之邓姓
以封地为姓——程
本文标题:前后千年流亡改姓——于